当地时间2月15日,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建校600周年之际,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校艺术创意学院教师王晓丽创作的紫砂雕塑《钱秀玲像》于鲁汶大学自然科学学院正式落成,成为首座伫立于欧洲顶尖学府的中国女性雕像。中国驻比利时大使费胜潮、荷语鲁汶大学副校长彼得·勒文、自然科学学院院长菲利普·穆切斯、宜兴市副市长张达志出席落成仪式,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钱秀玲,1912年出生于无锡宜兴,17岁进入比利时鲁汶大学化学系就读。二战期间,她以非凡的勇气和善良拯救了当地众多无辜的生命,展现了中国女性的良知和大爱。
费胜潮表示,钱秀玲女士雕像落地鲁汶大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体现了中比双方对钱女士义举的肯定和纪念,也是两国长期友好合作的生动写照。
钱秀玲以柔弱之躯在二战中拯救近百名比利时青年,这种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深深触动了王晓丽。作为钱秀玲紫砂雕像的主创,王晓丽历时5个月,通过阅读相关资料、采访知情人士等方式,深切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和钱秀玲当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感,让雕像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后人通过雕像感受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和钱秀玲的伟大精神。
“创作的过程,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致敬。”王晓丽回忆道,在接到任务后,她仔细研读了作家徐风的《忘记我》,深入研究钱女士的生平事迹,并参阅历史资料,了解人物经历。“我希望通过紫砂这一中华传统艺术形式,让世界看到中国女性的坚韧与大爱,也让钱秀玲的精神在异国土地上生根发芽。”
为了准确地表现钱秀玲温和而坚韧的特质,王晓丽选择了适合展现她形象的泥料和创作手法。“在造型上,我选择她身着旗袍、凝视远方的姿态,既展现东方女性的典雅,也传递她心怀天下的格局;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又透出济世救人的刚毅。在塑造面部细节时,我通过对肌肉的起伏、五官的比例以及皮肤质感的处理,力求向世人传达她丰富的内心世界。”王晓丽介绍道。
紫砂雕塑《钱秀玲像》是王晓丽入职我校后接到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创作任务。把紫砂艺术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融入本校美育课程,打造多层次、多维度的美育体系,对王晓丽来说任重道远。
她透露,自己会将本次创作《钱秀玲像》的心路历程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们体会紫砂艺术创作中的工匠精神,激励他们追求卓越。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力。
“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既是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密切联系社会实践的需要。”王晓丽表示,将紫砂艺术融入美育课程,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滋养。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联动,紫砂艺术将成为学校美育的特色亮点,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文化底蕴、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审核:季华、戎晓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