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名党员,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恰好是一名教师党员,你又会怎样做?当常州遭遇疫情,当校园需要封闭,当学生线上上课,当每天例行核酸检测时,你又会怎么做?
3月13日清晨,随着“请辅导员尽快到公寓服务中心集合”的消息传来,学校吹响了抗疫工作的号角,一瞬间,学生们疑惑、恐慌、焦虑的情绪向辅导员袭来:
“老师,我下午请了假还能出去吗?”
“老师,咱们要封闭几天呀?”
“老师,我现在在校外,还能回校吗?”
……
“别担心,我在这就行了”
“张老师,信息工程学院的女生都住在5号楼,现在就交给你了!”
“别担心,我在这就行了。”
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张静文,在接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赴学生宿舍,开展相关防疫工作。5号女生宿舍楼是个混合宿舍楼,居住着3个学院805名学生,而信息工程学院的472名学生分布在1至4层。接下了5号宿舍楼,就意味着张静文既要协助负责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的防疫工作,又要担任5号宿舍楼的驻楼网格辅导员工作。
张静文迅速组建起一支由党团积极分子与学生骨干构成的核心防疫工作队伍,在学生宿舍楼落实网格化管理,快速摸清台账、与所有宿舍长建立联系、认全学生楼层长。她24小时保持在线状态,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时刻关注在校生数据动态变化,全力做到底数清晰、精准防控、不漏一人。微信接龙、小程序打卡、“收到”“谢谢”,成了她手机微信中最多的内容。
住校40多天来,从核酸检测到陪同问诊,从信息排查到情绪安抚,张静文从不落下一位学生,不模糊一条信息,她不停地奔波于校园的各个角落,用行动与坚守诠释“和学生在一起”的无悔誓言。凭着对学生满腔的爱,张静文用温暖而坚实的臂膀牢牢护住孩子们。“学生健康安全,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这场战役中,作为辅导员的她冲在最前线,打起十二分精神、动用“三头六臂”施展着“七十二变的神功”——回应学生、解决问题、抚慰学生、安抚学生……她用爱的“翅膀”为学生们遮风挡雨,学生们也在她的守护下迅速成长起来,同她站在一起,直面所有的任务与困境。
“别哭,有什么事情跟我说”
“老师,我已经失眠好几天了,整夜整夜睡不着”“每天做核酸有必要吗?我不会去的,你们别来找我……”。听到这样的话,张静文难免会觉得工作为什么这么难,但是回头想想,自己是党员,更是人民教师,她便坚持着。
凌晨的电话铃声吵醒了睡梦中的张静文,从入职的那天起,她就养成了24小时不关机的习惯。电话那头传来一位心理异常学生的哭声,凭借着工作经验,张静文觉得这个孩子应该是情绪被压抑了很久。
“别哭,有什么事情跟我说。”
“老师,我太难受了,我已经失眠很多天了,我的药吃完了,现在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我控制不住自己了。”
“你现在到宿舍一楼来,我去找你。”
疫情封校后,张静文一直通过组织活动、主题班会、微信公众号推文等方式来给学生提供解放天性、释放情绪的途径。但长期处在密闭压抑的空间内,以及同宿舍学生作息时间混乱,学生群体中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张静文通过每日精准摸排学生相关情况,及时快捷上报各类信息,经常下公寓或通过电话、微信了解心理异常、情感纠结、家庭经济困难等特殊学生情况,并及时予以疏导。遇到情况复杂的学生,张静文更是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进行心灵救助,预约心理咨询师,带他们前往专科医院问诊评估。
“疫情之下,他们更需要呵护。”张静文深有感触地说道。
夜深人静时,张静文才拿起自己的工作手册开始记录,回顾今天所解决、待解决的事,想想明天的工作如何安排……“xx班在核酸检测集合速度慢”“核酸检测后不能及时查看未检名单,明天……”“xxx最近抗疫小卫士总是忘记填报……”她也就比学生们大四五岁,是学生们口中最常念起的“静姐”,她在学生面前却成了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小大人”。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勉励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而当前,也是最需要“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毅力和努力。张静文觉得,一定要与学生们在一起,大家同舟共济,携手并肩,同心同行,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赢得胜利。(审稿/檀祝平、邱程、李颖、戎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