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工业平凡人】程刚:人生如正弦,起伏皆风景

时间:2025-07-02浏览:10

6月30日,随着最后一名学生在江苏恒立液压的就业协议上郑重签字,我校机械与交通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教师程刚所带的23数控中德班以90%的初步就业率交出了亮眼答卷。而程刚这位“职场引路人”,也兑现了“走出校门即迈入职场”的育人承诺。

2005到2025,那是程刚深耕教坛20年的时间差;0.5mm到0.1mm,那是程刚丈量匠心的精度差。今年45岁的程刚身上有着很多“标签”——“全能型教师”“技能大师”“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轻工工匠”……从教20年来,他由一名普通教师蜕变成数控技术专业带头人,带领青年团队在教科研一线攻坚克难,参与技术改造项目10多个,攻克重点技术难题3个。由他和团队共同研发的高精准便携式线束端子检测技术和智能型线束拉力检测技术,更是领跑华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程刚说,他的人生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波峰波谷间,起伏皆风景,循环往复却始终向前。

工作5年,他迎来职业生涯首个高光时刻

采访当天,程刚比约定时间早到了15分钟,随即又利用这15分钟跑去教务处办事。时间观和执行力强,是他给笔者的第一印象,正如TikTok的那句标语:“Make Every Second Count”(译:分秒必争)。

初见程刚,他身穿深色外衣,整洁干练,眼镜下流露出一丝独属于工科男的睿智与锋芒。早在年少时,程刚的理工天赋便有迹可循——出身农村,父亲是当地一名木匠,从小浸润在木工技艺的氛围中,锯、刨、凿、钻、锤,这些基本技能对彼时上初中的程刚来说手到擒来。

1997年,程刚拿着上重点高中都绰绰有余的中考成绩单,走进了常州轻校(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的大门。“比起上高中,我当时更想早点出来工作,一来能解决城镇户口,二来也能减轻家庭负担。”

擅长数理的程刚甫一入校便当上了数学课代表。那年,适逢学校招收首届五年制大专生,全校上下都给予了十二分的重视,各项师资条件都称得上“顶配”。于是,良种逢沃土,程刚这棵参天大树就此拔地而起。

在校时是旁人钦羡的优等生,2002年毕业后,程刚又在校办厂工作了三年,积攒了些企业经历。2005年,正值学校处于升格后的建设时期,数控技术专业师资紧缺,程刚得知这一消息后,便和他几个要好的同窗一起回到母校,准备继续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这方天地发光发热,为母校助力。从事实训教师的头五年,他一口气拿下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第六名,成为全校第一人,并因此破格入编,成就了职业生涯首个高光时刻。

荣誉、掌声和鲜花,并没有让青年程刚迷失方向,他始终保持着难得的清醒与定力,以谦逊之姿继续前行。

3分钟“接棒”,他用8年深耕“胡格教改”

2017年9月,伴随着中德胡格教学改革在我校落地实施,程刚也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第二个高光时刻。他勇担“掌舵”重任,带领团队开启了这场跨学科混合式教学的新篇章。

事实上,接过这份沉甸甸的使命,程刚只考虑了三分钟。

——“那三分钟你在想什么?”

——“当时还年轻嘛,就想着树挪死人挪活,30多岁正值男人的黄金时期,我要好好把握,再向前冲一把!”

程刚深知,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他和团队深入剖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结合中德胡格教学改革的理念,研发出一套“项目载体+模块课程”的梯度教学模式——一年级学手动冲压机制作,二年级学做自动分拣机,而到了三年级,学生们则要挑战智能钻孔机的制作。“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一体,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成长,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课程体系方面,程刚团队尝试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深度融合多领域知识,构建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的全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深入洞见力和独特创见力。

“教什么”有了,那“怎么教”才最高效?要知道,胡格班30多位学生,个个都是从全校300名学生里优中选优而来的佼佼者,思维敏捷、头脑灵活。要想抓住他们的心,首先得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抽盲盒”“跳青蛙”“井田法”“旋转木马法”……凡是“Z世代”热衷的活动形式,程刚都会想方设法把它“请”进课堂,再结合相关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进行趣味互动。

“我很喜欢上程老师的课。”24数控中德班学生王怡程说,“我们的课桌椅都是活动式的,程老师会根据不同的课程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样子,让我们每次走进课堂都充满新鲜感。”令王怡程印象最深的要属“抽盲盒”了——在众人期待和紧张的目光中,每人抽取属于自己的盲盒,再向小伙伴们描述盲盒里的物品让大家猜。你来我往,谈笑风生间,学生既锻炼了思维发散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提高专业所需的空间想象力。

用程刚的话说,这场由团队主导的中德胡格教学改革很“潮”。“一是教学方法很新潮,学生喜闻乐见。二是我们有自己的工厂,学生达到一定的学业水平后随时可以实习。放眼全国,这种实训条件应该都是走在前列的。”2022年,由程刚团队领衔的《“五群链动 素能齐进”高职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充分彰显了该项目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其含金量可见一斑。

那么教改成效究竟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据统计,从2017年开始,程刚团队连续培养了300余名中德班学生。多家用人单位对于这些学生的反馈,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就是“专业技能扎实”“职业素养高”“团队协作能力强”。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活跃在各个领域,为社会的发展做着积极贡献。

徐磊是17胡格班的班长,也是第一批中德胡格教学模式的受益者。毕业五年的他,如今是华凯研发中心的技术总监,年薪逾30万元。回忆起自己的恩师,他满怀感激:“程老师每堂实操课都手把手传授,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操作机器,更教会我们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变得更努力更进取。”

是“合伙人老程”,也是“表情包老程”

“程老师,我想创业。”2022年9月的某天,数控技术专业大一新生张伟业敲开了程刚办公室的门。程刚打量着眼前这个刚被选拔进胡格班、一脸稚气未脱的“毛头小子”,笑着问道:“可以啊,你有啥想法?”

听闻小张爱好研究机械传动机构,高中时申报过相关发明专利,程刚顿时来了兴趣。于是,两人从“互联网+”国赛聊到张伟业的创业蓝图,交流甚是愉快,但程刚并没有当即表态,而是打算“让子弹飞一会儿”。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程刚发现张伟业的自主学习能力、执行力和沟通交流能力都很强,是个创业的好苗子。当时,适逢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发布召集令,程刚与张伟业便一拍即合,搞起!备赛的几个月里,师徒俩每周都会碰面,张伟业向程刚汇报一周学习心得,在程刚的指导下写专利、写课题,消化项目相关知识。他们的项目《力挽狂缆——线束拉力检测突破者》通过采用自主研发的三闭环嵌入式系统,解决了当前线束拉力检测过程中存在的精度不足问题;创新型倾斜滑配设计夹具,提升了夹具的适配性,为新能源汽车等线束应用企业提供了智慧化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

从校赛到省赛,最后进军国赛,张伟业团队如同项目名一般“力挽狂澜”,势如破竹,从全国2700余所高校300多万名参赛者中杀出重围,最终斩获“秦创原”创新挑战专项赛全国金奖,实现了我校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获奖名单上,在众多“双一流”本科高校的环绕之中,“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名与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比肩而立,更显耀眼夺目。

手捧金色奖杯的张伟业,赛后第一时间与程刚分享喜悦。在他眼里,程刚不仅仅是“程老师”,也是“合伙人老程”,更是“朋友老程”。“与程老师结下的这份亦师亦友的情谊,早已融入我三年学习生涯的每一处角落。”张伟业说。

在程刚的电脑里,有一个名为“学生兴趣爱好”的文件夹,里面存着8份Excel表格。这是程刚身为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的“带班秘笈”,每张表格记录着他自2017年以来带过的每一届每个班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以及他根据观察给每位同学的评价:“抗干扰能力强”“待人真诚”“比较内向”“乐于接受新事物”……“不管做不做班主任,这个工作我都会做。”程刚说,了解学生的个性特质,是跨越代沟与年轻人接轨的第一步,有助于自己因材施策,发挥学生特长,促进交流沟通。

对于这样一位“大朋友”,学生们都亲切地喊他“老程”。他们会把程刚平日里或可爱、或夸张、或有趣的模样拍下来,制成“老程表情包”在班级群里分享,对此,程刚倒乐得其所。“挺好的呀,说明孩子们喜欢我、认可我,跟我没有距离。”

零点跨年、学生转本成功、毕业离校……每到重要节点,程刚总会以一波红包雨让沉寂已久的班级群再度活跃起来。“发个红包让大家出来聊聊天,别忘记这里还有一帮老同学,还有我这个老朋友。希望他们常回家看看吧!”

孩子们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

“想不通的时候,我就会给老程打电话。”2020届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彭顺云说。如今,身为一家网络科技公司CEO的他,即便事业版图已从常州扩张至海南、云南、安徽、石家庄,是众人口中的“彭总”,也依然保持着每月跟程刚联系的习惯。“每当心里有过不去的坎、事业上遇到瓶颈,哪怕是资金紧张需要周转,只要拨打‘老程热线’,聊上个把小时,心里就舒坦很多,困难好像都能迎刃而解了。”电话那头老程的声音,似乎成了他卸下商海盔甲,找回初心的一剂良药。

在今年5月我校召开的2025年学生工作发展大会上,程刚作为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指导教师、班主任标兵,多次上台接受表彰,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现如今,已逾不惑之年的他,正全身心投入第二个五年计划——严格把关中德班精英选拔、每两年领衔一个新生班级、培育双创竞赛种子选手、确保每班20%以上的专转本通过率、每学期带领学生深入2-3家标杆企业研学、整合资源对接学生就业、解决学生一切困难。这份浸透着教育初心的百字蓝图,字字关乎学子成长成才,却无一字提及自己。程刚用行动诠释着“师者如光,微以致远”的真谛,将继续在职业教育的热土上默默耕耘。(审核:季华、戎晓云、李颖)